近日,我院神经外科成功接诊并治疗了一例罕见病例——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该病例采用3D结构光手术机器人引导下侧方入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结球囊压迫术(PBC)进行治疗,让患者痛不欲生的面部症状在术后即刻便得到缓解。
患者陈女士两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颌面部及唇部的剧烈疼痛,经当地医院初步诊断,发现其颅底骨质结构异常,确诊为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异常增生的骨质压迫到三叉神经,造成显著的疼痛感。为了治疗这一复杂的病症,陈女士辗转了国内多家医院,先后进行了两次经鼻内镜手术切除大部分异常增生的骨质,但面部疼痛却并未缓解,甚至愈演愈烈。求医无门的陈女士经多番打听,来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我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文川主任医师及其团队对陈女士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与评估,认为患者的三叉神经痛是由颅底骨质异常增生所致,故传统的微血管减压术并不适合该患者,采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结球囊压迫术可能是解决她当前困境的最佳选择。然而,由于患者左侧卵圆孔处骨质异常增生,导致卵圆孔颅底外侧开口并不朝向前下,常规Hartel前入路穿刺无法进入三叉神经节所在的Meckel囊。面对这一挑战,张文川主任团队利用3D建模技术重建患者颅底结构,经过多次模拟和验证,最终确定了一条从侧方进入的安全穿刺路径,避开了上颌动脉和面神经分支等重要结构。
手术当日,张文川主任在机器人的精确定位下将穿刺针送至卵圆孔开口处,并操作软性压迫球囊经过近60度的骨性通道转角后成功到达手术靶点,经透视确认球囊递送到位且扩张满意,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半小时。麻醉苏醒后,陈女士便感觉长期困扰自己的面部疼痛已完全消失。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颜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暴发性、剧烈的针刺样、放电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数秒至一分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除了常见的颅内血管压迫之外,张文川主任在总结了大量临床病例后创新性地提出颅底骨质异常是引起三叉神经痛重要病因的观点,而陈女士所患的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则是其中极为罕见的情况,是因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代替骨质而引起颅骨增厚、变形,累及了三叉神经,引发了其顽固的面部疼痛。
张文川主任指出,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个体间差异明显,卵圆孔及骨性管道形态、开口千差万别,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通过结合手术机器人与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实现了手术过程的高度精确化和最小创伤化,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手术时间。 (曾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