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消化内科团队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深挖活检,先后为2位吞咽不适的患者完成确诊。
这两位吞咽不适的患者都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管腔狭窄,但表面粘膜正常,结合患者口腔鳞癌的病史,考虑患者的食管可能也发生了食管癌。然而,食管病变的内镜下活检结果却是阴性的,几次的胃镜活检,病理结果也始终都是阴性的。难道导致管腔狭窄的食管病变真的不是食管癌?如果拿不到病理学依据,就无法进行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的下一步治疗,为此患者和家属也焦急万分。
消化内科主任王东主任医师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检查资料后,认为患者的食管癌诊断可能性极大,之所以造成多次胃镜活检均为阴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的食管癌组织在食管壁内浸润生长,而食管腔粘膜表面尚覆盖了正常的上皮组织,而胃镜下活检只能在食管腔表面取材,因此无法获得深部的肿瘤组织。
王东主任决定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对食管病变进行深挖活检。在超声内镜的扫描下,食管病变显示的格外清晰,食管壁表面粘膜正常,但食管深层结构层次消失,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王东主任由活检孔道插入细活检钳,选择最显著的病变区域,同时在胃镜直视和超声胃镜显示下,用活检钳将食管壁正常表面咬出一个创面,再将活检钳在超声引导下深深的插入食管低回声病变内,精准的对病变组织进行了多次活检。病理报告终于提示倾向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待排,患者的食管癌终获确诊。
王东主任提示,对于一些浸润性生长的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在多次常规活检均为阴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深挖活检。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实时观察活检钳的位置,可以大胆插入活检钳进入病变核心而不用担心穿孔;同时,避开血管防止出血的并发症。
这一技术曾由王东主任在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上进行大会交流,具有简便、精准、微创和成本很低的优点,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的消化内镜技术。 (王磊)

